推荐教师 黄世喆
单 位 广西民族大学
推荐书目 《瓦尔登湖》
作 者 梭罗 著,徐迟 译
书目类别 经典图书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6
推荐理由(200字—500字)
我曾因以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而窃喜过一阵子:很不幸地,不管是什么玩意儿,似乎经过某些小资们的摧花辣手的过度爱抚反复把玩之后,最终大多都会不堪蹂躏变成残花败柳。
比如说梭罗的《瓦尔登湖》,就是如此悲催。
有一位表面象痞子骨子里是愤青的家伙就曾经这样调侃说:“现在的报纸杂志好像很喜欢提《瓦尔登湖》,那些充满小资情调的文章也会不时提一下,看得最多的场景就是这样:某天下午,天好蓝人好懒,抱着《瓦尔登湖》在×岸咖啡馆坐了一个下午,浓浓的‘卡不怯懦’在指间滑动……啊,不用上班真TMD爽歪了……靠!不上班你那来钱喝‘卡啥怯懦’?!不是个吃父母的二世祖就是个小白脸,矫情。”
完了之后,这哥们放言:“我之所以不怎么喜欢看《瓦尔登湖》,
主要原因在于:这本书太“闲情逸致”了,自从踏入万恶的社会后,就再也没那种闲工夫来看那些不痛不痒的感慨文章了……”
这番调侃的确解气而舒畅。可是兄弟啊,不是我说你,虽说你调侃
的人选得挺准,某些娘娘腔的小资们是不会也不屑与你对骂的。不过,你调侃的书选错了。这么说吧,这书本质上不是什么“闲情逸致”的消费品,本来不是写给“充满小资情调”的小资们看的,而是写给如你我这般糊里糊涂胸无大志的“小厮”读的(至于“看”和“读”的区别,你懂的)。也就是说,小资们是不需要通过此书来洗脑的。没承想阴差阳错,这本炮轰“万恶的社会”的愤青之书恰恰让情感丰富细腻得流油腻歪的小资们给看上了,这真叫造化弄人啊。
此话怎讲?且听咱细细道来。
首先,表面上看,《瓦尔登湖》的确有抒发“闲情逸致”的大量文字描写,某些段落甚至显得有些婆婆妈妈的,似乎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矫情。这一点会让已经适应各种快餐文化且“压力山大”的现代人士有些不适应:咱下一顿还没有着落呢,你叽叽歪歪不痛不痒地瞎扯这些鸡毛蒜皮的杂碎感言干啥?
而之所以让那些平日里痛恨“充满小资情调”的愤青产生误解,还有可能,一方面是由于最初的译者徐迟老先生(就是写陈景润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的作者)在译者序当中一开始就警告说这本书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接着又吓唬说“如果你的心没有安静下来,恐怕你很难进入到这本书里去”,最后还干脆建议说“读《瓦尔登湖》如果又能引起读者跑到一个山明水秀的、未受污染的地方去的兴趣,就在那样的地方读它,就更是相宜了”,这不就是活脱脱的“小资情怀”吗?难怪愤青们不以为然。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一直以来被各种媒体、各方人士过度地吹捧,如称之为“超凡入圣的好书”之类的,这当然容易激起永远处于青春期的愤青们的逆反情绪。
应该说,梭罗写下的对各种自然景色的大量文字描写,这既是因为他真心热爱大自然,同时也是因为他心灵宁静,而且他也想用这些文字让你我这样心浮气躁的俗众稍安勿躁,听听他不紧不慢地絮絮叨叨。这真是一个“自由而无用的灵魂”的倾诉。
热爱大自然这当然没错了,不管是小资还是咱“小厮”(我对“
屌丝”一词有一种莫名的本能的抗拒感,因此不用)都热爱的。里面的描写也许有些啰嗦有些颠三倒四,但是总的来说仍属于质朴的文风,这与他那种朴素淡泊的心境相得益彰。
所以关键还在于心灵宁静。如何能够做到心灵宁静?他认为一是有谋生的技能,二是简单生活,三是思考人生。他还把上帝造人的“六天工作一天休息”程序改为“一天工作六天休息”的理想生活方式,这样才能有充分思考人生的闲暇时间。
而心灵宁静是小资们喜欢挂在嘴上的,因为平时忙忙碌碌没有条件让心灵宁静,因而喜欢、因而向往、因而创造条件宁静一把,不管是一杯下午茶还是半月西藏行。在这一点上,我们俗人都是一样的。愤青们就别专挑软柿子捏,净欺负柔弱无骨的小资们。学会怜香惜玉,总没错的嘛。
再者说,梭罗不光是真心地热爱大自然,而且有热爱的资本。这资本——小资们没有,你我这般的俗众也没有。他对大自然的热爱,是真懂。而且,这既有别于一般文人骚客的“感时伤怀”,又不同于那些为了研究而进行严谨探索的科学家、博物学家们的热爱。
所以说,小资看此书,只得其皮毛。这是一本宁静的书没错,但并非只适合在宁静的环境下看。在这一点上是译者误导了。这么放下话来吧,不管你是小资还是大V、土豪还是绅士,如果心灵宁静,在闹市照样可以读进去这本书,这才牛。
其次,如果纯粹只是对大自然的歌颂,那这书也没啥可牛的。关键在于,这书是一本炮轰“万恶的社会”的愤青之书。还需要强调,梭罗不仅有这样的主张,而且付诸行动。
他的一个主张就是“其实不需要很多钱,也能够好好地活着,而且能够快快乐乐地活着”。 他之所以无微不至不厌其烦地描述两年多的湖畔独居生活,目的在于通过这次亲力亲为的实验向读者证明这一点。所以说,他不是隐居,而是在用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同时用这样一种姿态向世人宣传他的主张,反抗他所认为的不平等。
他对那些为了一日三餐过着奔波劳碌、忧心如焚的日子的人们极尽讽刺之能事,在不同的章节反复出现,其中的一些话语读起来让人有如金圣叹那般发出“不亦乐乎”之感慨。由于在下为人比较厚道,在此就不一一枚举了。但可以想见,现如今那些所谓的小资、土豪们都喜欢的这段话——“星巴克卖的不是咖啡,是休闲;法拉利卖的不是跑车,是一种近似疯狂的驾驶快感和高贵;劳力士卖的不是表,而是奢侈的感觉和自信;希尔顿卖的不是酒店,而是舒适与安心。”——如果梭罗看到了,这般衣着光鲜的时尚炫耀会被讥讽得只剩一条带蕾丝边的内裤。
不过,梭罗倒也有一些可以作为“心灵鸡汤”的所谓名言,不妨列举一番,如“人类已经成了他们的工具的工具”、“灵魂的必需品并不需要用金钱来购买”、“多余的财富只能买来多余的东西”、“我们的生活都被耗费在细节上……简单,再简单”等等。
小资们对这些名言应该可以朗朗上口,但小资是“叶公好龙”,让他们学一下,做不到的。你想想看,“借了一柄斧头,就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而且通过这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行动,他想表明:要真住一辈子,也是可以的,但咱不是隐居,所以没必要一直这么住下去。正所谓进退自如来去自由天马行空的真俗人,而非那假模假式故作高深隐居不出的伪大仙。
这哥们玩真的,咱可陪不起。
问题在于,咱虽然也做不到,但咱仍看不惯小资们那腻腻歪歪的矫情样。而梭罗算小资吗?打死我都不相信,这位爷不仅思想前卫而且特立独行;或者说,打死你都不知道,梭罗这哥们有多牛逼,简直是一早期美国版的贝爷。怎么,“荒野求生”的贝爷是谁你不知道?听说过“贝爷食谱”吧?如果没听说过,那,咱别瞎扯了。这么说吧,他关于衣食住行的主张和实践较之难以模仿的前者,更适合你我这些普通人。如果有哪位粉丝帮忙追踪挖掘、总结归纳一下,也可以编成“梭爷食谱”、“梭爷野外生存指南”等等之类的畅销书。
再次,他炮轰“万恶的社会”,为的是宣扬个人自由和公民权利,这就是为咱俗人写的,就是咱有做俗人的权利。在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为俗人争取权利的英雄。他的好多话语,是讲给我们听的,因为我们象猪狗一样活着。在这一方面,他同样不仅有主张,而且有行动。
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梭罗在瓦尔登湖边的山林居住期间,因反对美国的黑奴制度,拒绝交“人头税”而被捕入狱。当然不排除他是想通过这样的“作秀”表明自己的立场,而且他也成功地展示了这样的姿态,真酷。同时,他还曾反对美国对墨西哥的侵略。总的来说,他倡导“公民的不服从”或“消极抵抗”的思想,单这些就可看出他积极的人生态度。所以《瓦尔登湖》不是避世、隐居之作。
所以,我等俗辈要想读懂《瓦尔登湖》,看来还得同时读一读《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而两者之间的联系,咱就不多说了。简要说来,这两本书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各自代表着梭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层面的表述。这两本书,据说后来对托尔斯泰、印度圣雄甘地,甚至对于马丁·路德·金,都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似乎梭罗的“自然人”思想和甘地的社会乌托邦远景存在着某种联系。也就是说,这两本书虽然是写给我等俗众看的,但高人也同样受到影响、获得启示。
所以啊,“自认在这个浊世里还能小小的保持一分从容”的这位兄弟,如果你我做不到象梭罗那样生活倒也罢了。但虽说做不到,不至于连这书都读不懂吧?或者,虽说读不懂,也不至于躁动得连这书都看不下吧?如此,还跟我在这瞎掰什么“从容”?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