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教师 黄世喆
单 位 广西民族大学
推荐书目 《新史学》
作 者 何炳松 著
书目类别 经典图书
出 自 (《何炳松讲历史》,凤凰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
推荐理由(200字—500字)
之前利用节庆放假几天时间,看完了何炳松在民国十年(1921年)翻译的《新史学》(Dr. Robinson)。鲁滨孙博士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历史教授,当时极负盛名的史学家,此书(1912年著)为其代表作,影响甚大。何炳松当时翻译的目的,是作为北大历史系他所授课程的教材。由于用当时语言翻译的缘故,这书我之前借了几个月,一直看不下去,正好这几天闲暇,终于把它啃下来了。印象深刻的有那么几点:
其一,书中所包含的进步的观念、进化的观念以及随之而至的就是尊重普通人——即民主的观念。他认为人类进步是历史的发展规律,而历史进程的原动力不是少数英雄,而是全体社会。所以应该提倡维新、改良,反对守旧。而且他说:“历史这种东西,从前被守旧的人所利用。实在维新的人应该利用他,去打倒守旧的人的。”这话说的极有道理,以往的历史常常为“维护传统”的守旧之徒所利用。而当初康有为对此洞若观火,于是就是这样利用历史,甚至伪托历史来反对守旧,达到他的维新目的。
其二,相应地,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现出他的本来面目的时候,实在比无论那一种学说好,可以解释许多过去的现象。无论如何,十九世纪以前历史家所不注意的那些永久的而且普通的原动力,现在能够特别注重起来。开这条研究新路的人,不能不首推经济学者。”又说:“第一种社会科学大有影响于历史事实的选择同解释的,自然是十八世纪时候发达的经济学。提出许多关于过去的问题的人,并不是一个历史家,实在是一个经济学者,而且这个人供给历史家的向来没有明白的一种科学的解释。”
没想到他给予马克思主义学说这样高的评价,惜乎译者何炳松并不以为然,他在其著作《通史新义》下编“社会史研究法”第十八章“社会史之系统”中,对马克思主义学说(唯物史观)的评价并不高。但无论如何,想想当初(1921年)的北大学生,已经可以在寻常的历史课堂上听到当时极负盛名的美国史学大家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作出如此高的评价,不能不感叹北京大学“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不能不感叹这些天之骄子生逢其时。而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北京大学师生的关系是大大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北大,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其三,他对西方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和评价比较公允。如他对蒙田、培根、笛卡尔等有高度评价的同时,也指出了他们守旧的一面,如培根并不认同哥白尼的日心说、笛卡尔急于要证明上帝的存在等;而对路德、加尔文等宗教改革领袖的评价,更多的是无情的剖析。
其四,他对工业革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工业革命给思想带来了两种新的研究新材料——改良社会,以及增进人类的幸福。这与前面的进化的观念相关。而因为要改良社会,必先改变思想;要改变思想,必先明白思想的变迁才行。
不知以上这些思想和观念,是如何影响五四一代的知识分子的。
其五,是其中第六章“罗马的灭亡”、第七章“一七八九的原理”给我带来的冲击。虽然这两章被作序者(北大史学系主任朱希祖)认为是全书最不重要的,因之主要是对史实的分析,也许在这些史学行家看来不是什么学术难事,但对于我等一般读者的冲击是读之前始料未及的。而且,想想看,这些观点是发表于1912年啊。而我们一直被蒙蔽着。
第六章“罗马的灭亡”:要言之,历史分期的方法是不对的。其一,因为人类的进化是不可以截然分开的。其二,现有的历史分期方法是有问题的。如中世纪前后的划分,罗马灭亡为开端,以文艺复兴发萌止,其实都是有问题的。不仅“罗马灭亡”不是那么回事,就是近世开端的三件大事——土耳其陷落君士坦丁堡,新大陆的发现以及路德宗教改革,都是不足为凭的。而且,中世纪没有想像的那么黑暗,所谓文艺复兴时期的贡献其实也大可怀疑。
第七章“一七八九的原理”,主要是公允地分析和评价了法国大革命及《人权宣言》。我们看到的——之前在官方教科书上一味的溢美之词,以及之后所谓反思、实则抨击法国大革命为红色 恐怖的翻案文章,都不足为训。
【返回】